网友提问:
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坟墓在哪?
优质回答:
我是旅行者说文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因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高皇后”,故得名孝陵。
朱元璋登基十四年后,就着手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当年就葬在了孝陵。孝陵的主体工程在洪武十六年基本已经完工,但根据历代修建皇陵的制度,皇帝生前是不能将陵墓完工的,总不皇帝活得好好的,负责皇陵的监工大臣上书皇帝,皇陵已修好,就等皇帝入住了。所以,孝陵一直在永乐三年,也就是朱元璋死后七年后才正式完工,历时25年。
明孝陵开创了第一代皇帝陵寝的神道作为后世子孙陵寝共用神道的先例,所以,在今天北京的十三陵内,只有一条主神道,通向不同的十三个陵墓。明孝陵的神道与历代皇陵笔直的神道不同,明孝陵神道依地形而建,呈蜿蜒曲折的布局,并且在每一段落的节点之处,都会放置石像生,自有肃穆威严之势。明孝陵神道由东向西延伸,两旁依排列着狮子、獬豸(xiè zhì)、骆驼、大象、麒麟、马这6种石兽,每种2对,1对为跪姿,1对为站姿,共12对24件。明孝陵神道石像生的这6种石兽这也成为了明代皇陵神道的标准配置。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有明一朝,备受尊崇。明成祖迁都北京,作为陪都的南京依然存在三省六部等正常的政府办公机构,所以,明朝的大小节日,都会对孝陵进行祭祀。每年都有固定的三大祭、五小祭。
明朝灭亡后,清朝皇帝为了利用朱元璋收买人心,借此安抚汉人,不仅对明皇陵实施了保护措施,还多次祭拜明孝陵。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康熙首次南巡,就抵达南京拜祭明孝陵,并行三跪九叩头礼,令“父老从者数万人,皆感泣”,有效的稳定了清朝的政治稳定。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五次前往明孝陵拜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每次都到明孝陵拜祭,且二人拜祭时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参礼。
一直到了清后期,明孝陵的地表建筑才让太平天国的战火烧毁,康熙皇帝拜祭明孝陵亲笔书写的“治隆唐宋”碑也被推倒破碎。但陵寝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气派,地下墓宫完好如初,没有被盗或者破坏。
其他网友回答
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墓位于南京孝陵。
1328年马皇后去世,明太祖朱元璋命人把她葬入孝陵中。1398年,朱元璋崩殂,遂启用孝陵与马皇后合葬一起。至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孝陵建成,历时长达30余年。其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帝王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时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
其他网友回答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的谥号而得名。孝陵的建制沿袭了唐宋时期依山为陵的风格,朱元璋登基十三年后,孝陵开始修建,永乐三年完工,前后历时二十五年。
孝陵修建的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同年九月葬入孝陵。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七天后,建文帝遵遗诏将朱元璋与马皇后合葬于孝陵。据记载,朱元璋下葬当天分别从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殡,目的就是用以混淆视听。
历代盗墓者没有盗掘孝陵的机会
朱元璋下葬一月后,建文帝便在孝陵设置了五千多人的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孝陵卫是专门护卫“孝陵”的部队,孝陵卫的官兵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的。这些精兵每五年调整考核一次,实行末尾淘汰家族继承制。
其他网友回答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本名不详,是安徽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妻子。 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 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 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 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八月,马皇后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 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紫金山下的明孝陵。《明史》等史料记载,有40多名妃嫔为朱元璋活活陪葬。 孝慈高皇后马氏和朱元璋合葬于明孝陵,明孝陵坐落于江苏省南京市钟山南麓玩珠峰下。1381年(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