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炸蝗虫是一种美味,价格还很贵?为何古代闹蝗灾还会饿死不少人?
优质回答:
猪吃2.3斤饲料才长一斤猪肉,这叫料肉比。蝗虫的料肉比我不知是多少,但我见过养蝗虫的,那家伙太能吃了,一大捆草很快就没了。如果把那些草比作粮食,假如够人吃2天的,那些蝗虫可能还炒不了一盘。我是海边的,最近猪肉有点贵,鱼便宜,就想着多吃鱼,不吃或少吃猪肉。可是不行啊,这才几天就觉得没有以前有劲了。这又让我想起大集体的时候,海产品都沤大粪了,没人吃,还是猪大白肉吃的香,干活还有劲。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古代,一旦出现蝗灾,便会尸横遍野,到处都是流亡的难民和饿殍。求生是人的本能,但是古人为何宁愿饿死宁愿流亡也不吃那些遮天蔽日,碍人马不能行,大自然给他们送到嘴边的高蛋白蝗虫肉呢?原因其实很简单。
其一,我们讲的蝗灾,其实是指飞蝗,飞蝗的速度非常快,答主小时候经常会去稻田里抓蝗虫,对这种飞蝗印象深刻,弹跳力很强,速度极快,答主每次都不能得手。让古人受饥饿之苦的情况下去捕飞蝗,只能说很不现实。
其二,史料中有记载古人确实是吃蝗虫的,他们会将捕获的蝗虫晒干储存,但是由于没有专门的捕蝗虫工具,捕获的数量远远不能缓解一整年的灾荒。 所以靠吃蝗虫填饱肚子的想法可以打消了。
其三, 其实刚发生蝗灾时,老百姓家里是有少量存粮的,但也仅仅只够吃几天。 等存粮吃完,即使老百姓想回过头来捕食蝗虫的时候也没有机会了。为什么呢?这里不得不再提一下飞蝗那魔术般的速度,蝗虫一旦压境便会风卷残云,食禾稼,草木俱尽,而且当他们啃食完后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失在另一片地区,连一株青草都不会给老百姓留下。所以蝗灾是不会给古人留下任何生存机会的。
其他网友回答
事实上,他们吃。
但等到他们要吃的时候,蝗虫已经飞走了。
蝗虫过境时,地里还有庄稼,百姓的家里也有存于的粮食,那时候根本没有人会去吃蝗虫。
可到了遮天蔽日的蝗虫飞过,庄稼都被洗劫一空。
那时候蝗虫已经不知去向了,到哪去吃蝗虫。
更重要的一点是,蝗灾中的蝗虫与一般蝗虫不同,即飞蝗,飞行的速度非常快,就算抓也只能抓几只?
根本就不够充饥的。
又没法保存,不可能提前抓起来当口粮。
其他网友回答
蝗灾来临吃货也没有辙,更何况是古人没有这么庞大的吃货群体。
唐朝就开始吃蝗虫。
从唐朝开始中国就开始通过吃蝗虫解决蝗灾问题,唐玄宗时期河南一带发生特大蝗灾,黑压压一大片遮天蔽日庄稼颗粒无收。唐玄宗为了表示自己治理蝗虫的决心,就叫人去捉来几只蝗虫,煮熟了之后当着众人的面儿吃下去。这个方法让灾情得到缓解,但根本上没有解决问题,每逢蝗灾还是有大量人饿死。
有蝗虫吃当粮食为什么还会有人饿死?
不够吃啊!
我们做个假设,一次大型的蝗灾虫群规模大概在五十亿只左右,五十亿虫群来到蝗灾频发的河南中原大地。我们假设古代中原有一千万人口,一千万人分五十亿只蝗虫平均每人能分到五百只蝗虫。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要吃六两米饭,蝗虫肉也就十几克样子当粮食吃起码要吃个几十上百只才管饱,几天就断粮了,没有蝗虫吃只能吃树皮活活饿死。
另外,蝗虫捕捉难度大。
中国历史上蝗灾大部分是飞蝗为害,飞蝗普遍以飞的快,吃的快著称,捕捉难度大。你准备回家拿工具捕捉驱赶时,虫群把粮食糟蹋的七七八八拍拍翅膀溜了。古代信息传播方式单一,没有现在发达的新闻媒体现场直播,迅速传播全国,吃货大军能够提前对蝗虫拦截,一饱口福。
蝗虫形成条件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吃蝗虫只能解决一时问题。
蝗灾发生最主要是自然因素,当季节干旱时,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 000~5 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只有治理污染保护环境,改善蝗灾多发区土壤植被,才能根本上遏制蝗灾。一个环境优美,植被茂密,没有裸露土地,蝗虫也就没有繁殖的机会。靠吃货吃光蝗虫我只能用一个词“呵呵”,权当笑话不可太认真!
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