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与萧何的区别 张良与萧何哪个是汉朝丞相

网友提问:

萧何和张良的才能有什么区别,张良能不能做丞相?

优质回答:

苍茫大地技痒难耐,分析如下:张良和萧何的区别用两个成语概括一一个是举重若轻,一个是举轻若重;张良绝对是丞相之才。

一、张良家是韩国丞相世家。

他的祖父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张平去世后二十年后,秦灭亡韩国。张良年轻,虽没来得及在韩国做官,但也耳濡目染。

二、张良与萧何、韩信并称“汉初三杰”,绝对有经天纬地之才。

据《史记》记载,沛公率几千人攻夺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就归附他。张良屡次以《太公兵法》的沛公献策,沛公极赏识他,常常采纳他的计策。

沛公和张良攻占宛城,向西攻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兵力进攻秦朝峣关下的守军,张良劝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进。我听说峣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市侩容易利诱之,沛公暂留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准备食粮,在各山头上多挂旗帜,作为疑兵,派郦食其带珠宝去收买秦将。秦将果然背叛秦朝,跟沛公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秦将的投降,张良说:这只是峣关守将想反叛罢了,士兵未必肯听。士兵不听从必定危险,不如趁敌懈怠而攻击他们。沛公大败秦军,追击败军到蓝田,再战,大败之,沛公于是到达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张良、樊哙成功劝沛公退出秦宫。张良又通过私结项伯、忽悠项羽,成功帮助刘备躲过《鸿门宴》一劫。

张良又把汉王赏赐的黄金珠宝全部送给项伯,又说服刘邦厚赠项伯,让项伯为汉王要到了汉中地区。张良又献计:烧掉所经过的栈道,显示永不返回的决心,以安项王之心。汉王依计而行。张良把齐王田荣反叛的事,书面报告项王,项王发兵北去攻打齐国,项王不再担忧西边的汉王。汉王军队在韩信指挥下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回师平定三秦。

汉王打到彭城后被项羽打得大败,行至下邑,张良又献计让汉王把函谷关以东分封九江王黥布、彭越、韩信,让他们全力攻楚。结果韩信攻下魏、燕、代、齐、赵,最终汉王靠这三个人的力量打败了楚王。

汉三年,项羽把汉王围困在荥阳,汉王恐惧忧愁,郦食其主张分封六国的后代为王,张良晓以利害,竭力阻止,汉王销毁了已经制好的印绶。

韩信攻占齐国后想自立为假齐王,汉王大怒。张良劝说汉王韩信为真齐王,韩信投桃报李,结果用十面埋伏阵,灭了项羽。

汉王称帝后,已经封赏大功臣二十余个,其余的日夜争功。张良又献计先封仇人雍齿为什方侯,诸功臣立马消停。

张良又说服刘邦采纳刘敬的建议,定都关中。

皇上想废掉太子,立戚夫人儿子赵王刘如意,众大臣谏诤劝阻无效,后留侯出奇计,请出商山四皓,稳定了刘盈的太子地位。

张良摸透对手的心理,靠一手神奇的点穴功夫,处理军国大事举重若轻,绝对奇才。

三、张良有宰相的雅量,有宰相的目光。

宰相肚里能撑船,张良有宰相的胸襟,以国家大事为重。如上文拿出刘邦赏赐给他的真金白银去送项伯,为汉王从项羽手中谋得汉中地盘。张良建议拜萧何为相国,后来萧何果然胜任,张良有识人之能啊!

张良一生以推翻暴秦为己任,一旦完成政治使命,就能放下高官厚禄,绝尘而去!

四、张良放弃相国之位,选择随从赤松子云游,不是没有宰相之才,而是功成身退,体现了人生大智慧。

萧何是刘邦在沛县的老兄弟、老班底,不管留守关中,还是后来登上相国之位,都尾巴夹紧得不要不要。

又是送子侄去前线给刘邦做人质,又是低价买良田自污,尚且不能完全自保,何况张良这个半路入伙的客师?张良这等聪明之人,岂能不知高处不胜寒的道理!许多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出于老马恋厩,最终害了性命者何曾少耶?但张良能放下,这等大彻大悟几人能比,即便三杰中的另两个,兵仙韩信曾贵为齐王、楚王,最终夷了三族;萧何既要绞尽脑汁管理天下,又要千方百计减轻主子刘邦的怀疑,疲于奔命,就是不能放下!萧何和韩信相比,如唐朝诗坛的诗圣杜甫与诗仙李白,圣人再牛,只是人中的极品,但再牛也比不让仙人啊,比不上仙人的超凡脱俗啊!功成之后,巧妙身退,这恰恰是张良远胜萧何的地方啊!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分成两段来答,其一汉朝的丞相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其二是萧何为什么能做丞相,而张良不能?

汉朝丞相的职责,有一套历代宰相都一致的说辞,就是总领百揆,也就是百官的首长。

但是,在秦汉律令体系下,丞相本身除了长官的身份之外,还是国家文书体系的总负责人,对,你没看错,皇帝并不是总负责人,丞相才是。

在《里耶秦简》之中,说明了丞相的日常任务,是“为恒式者上丞相”。

也就是说,整个帝国所有“惯例性”的业务,是全部上交到丞相府中,由其批复的,只有超出“恒式“的例外情况,才由丞相呈奏皇帝,皇帝召开廷议讨论,解决。

如果我们细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就会发现,对于帝国最重要的财政、人事任命,都基本没有记载,因为在法理上,这部分工作不需要皇帝干预,而是丞相解决,需要皇帝决策的是什么呢?

是”立法“(即颁布律或令),是”讨论制度“(比如郡县、封建),是”封禅郊祀“(宗教礼仪),是”生杀予夺“(比如斩杀妖言者),是”迁徙百姓“,是”发动战争“等等。

也就是说,在秦汉制度之下,皇帝和丞相之间的任务有明确的分工,那么,汉朝丞相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也就呼之欲出了。

即,熟悉律令,熟悉一切行政惯例。

而我们知道,萧何入咸阳宫的第一件事,就是保护和取走秦朝的文书典藏,而他本人又是秦的县吏出身,非常熟悉律法,而汉王朝的汉律九章,就是他亲手删定的,世界上还有比他更熟悉律令惯例的人吗?

当然没有,哪怕是张良也比不了他。

这是其一,其二, 就是萧何自刘邦起兵,即一直屈居其下,可以说是同甘苦共创业的老兄弟了,而张良呢?本为韩国的臣子,投入刘邦部下之后,并未接受汉的官职,而是以相对超然的身份为”天子友“。

汉帝国建立之后,张良唯一接受的实际职务,就是太子的太傅,也就是老师,也就是说,他的定位角色,就是天子之师友,从来就不是宰辅的角色。

到了晚年,这人为了求仙甚至绝食,这种行为方式和性格,根本不适合需要忍耐繁重日常文案工作的丞相职位。

当然,对于很多中国人而言,”当官“,尤其是”当大官“的想象,其实是不干正经事儿,动动嘴皮子的,所以才会觉得萧何和张良具有通用性,事实上,哪怕是”大官“,一样要干业务,还得干得比一般人好,不出纰漏,才能保得住自己的脑袋呢。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做丞相当然是没问题的,之前也做过韩王韩成的司徒,自己家庭还是五世相韩,可以说是资深宰相世家了。当然,张良个人才能更偏向参谋,可能缺乏萧何那种独当一面的决策能力。楚汉战争的时候,张良基本是在刘邦身边,包括政治、军事政策参谋的,而萧何却是坐居大后方,帮刘邦主持关中政局。所以说,汉朝建立后的丞相,萧何绝对是不二人选。

但是,即使张良不如萧何,也不能说张良做不了丞相。其实当时的丞相,更看重的是建国时的军功。萧何之后的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灌婴、张苍、申屠嘉等人,曹参、王陵、周勃、灌婴、申屠嘉都是军人出身,陈平是和张良比较接近的谋士,张苍是秦朝御史、荀子门生。所以张良比这些人肯定是不差的,之所以不当丞相,主要还是自己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从汉朝建立之后就开始托病不出了。

所以“汉初三杰”的韩信被吕后杀死,萧何也被刘邦猜忌而下狱,唯有张良能得享天年。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每个人的才能各异,岂能用出身和阅历来衡量?萧何、张良各司其职大汉王朝才得以建立。虽然张良祖父、父亲曾担任过五代韩王的国相,这并不能说明张良可以胜任丞相一职。

史记所载公元前250年担任韩国国相的张良父亲张平去世,其后二十年韩国灭亡。而史书中张良的出场就是轰动当时的博浪沙刺秦王,那时的张良还是一个浑身充满热血只为报家国仇的冲动年轻人,这样看来刺秦时的张良顶多二十几岁,他父亲担任韩国国相时他尚在襁褓之中,就算他家世渊源学识渊博也不可能从父亲那里学到为相之道这是其一;张良贵族出身,这样的身世就已经注定他不可能与底层出身的刘邦集团那些人相为伍,刘邦能得到张良的辅佐得益于他能读懂张良所说的兵法谋略,再加上被刘邦的个人魅力所折服,所以才会一直陪伴在刘邦左右,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丞相与人与事打交道那是最基本的素质,很明显张良不是合适人选,这是其二;再有就是张良懂得功成身退,淡泊名利与世恬适的性格也注定丞相之位并不适合他。

所以刘邦在论功行赏时萧何的功绩排名第一。

萧何是掾吏出身,精通秦国律法的他眼界超群,见识广泛,与人交往能力和处理事物能力那是缘于职务之中练就的,不然也不会在政绩考核中屡立第一而被秦朝官员所推荐;处于底层官吏的萧何对于人间百态世事无常有着深刻体会,他对秦王朝的制度体系也深痛恶绝,但依然能够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可见他的心态之稳实属罕见,萧何对于任何事情都是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尤其楚汉战争时期刘邦能够取得最后胜利萧何功不可没,他安抚百姓、制定律法、提供兵员粮草、散家资捐助军队等等。这些一件件一踵踵繁琐乱麻的事情让他打理的井井有条,治理国家不就是需要这样的人才吗?这样的人才不正是百官效仿的表率吗?最重要的是萧何能及时指出刘邦的不足,而不是像李斯那样为了秦始皇把所有的错误都揽到自己身上,君王不能发现本身的问题,这样危害的是国家。这样的萧何不正是良臣贤相的形象吗?

最后再补充一句:刘邦一生最大的优点就在于善于用人敢于用人,他在临终前向吕后提议相国人选有曹参、王陵、陈平、周勃唯独不提张良,可见丞相一职也不是人人能当的。

其他网友回答

张良和萧何还是有区别的,张良主要是抓谋略,萧何主要是抓政绩。说白了张良能干的事情,萧何未必能干,但是萧何能干的事情,张良肯定可以干。

这就是两个人最大的区别。

你看在楚汉争霸的时候,张良一直陪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萧何主要是坐镇大后方为刘邦管理一方百姓,输送粮草,补充人马。

张良每在刘邦比较困难的时候,他都能给刘邦指出一条光明大道。比如在刘邦彭城大败的时候,刘邦真的是跌入到了人生的最低谷。

这时候张良告诉刘邦,其实你还没有败,要打败项羽,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你必须要联合三个人。一个就是韩信,一个就是彭越,还有一个就是英布。

那时候英布还是项羽手下的人,也就是说刘邦若是想打败项羽,就必须要把英布给策反过来。

刘邦按照张良的指示开始行动,结果就是在这三个人的联合下,刘邦打败项羽登基当上皇帝的。

还有刘邦定都的时候,当时有一个叫娄敬的人,建议他要把都城建立在关中,也就是长安,刘邦拿不定主意。

这时候他就去请教张良了。

张良告诉他,关中之地确实是建立都城的最佳选择。

因为关中四面环山,地势险要,还有八百里秦川。所以,在这里定都有天然的优势,一旦遇到战乱,攻可平定天下,退可拒守关中。是真真正正的进可攻,退可守的险要之地。

最后刘邦听了张良的建议,定都在长安。

你看张良为刘邦出的计策,都是比较大的战略层面的。

但是,在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张良就主动选择退出了朝野。所以,即使刘邦想让他当丞相,他也未必愿意。

这就给了萧何机会,萧何是处理政事的一把好手。刘邦打了七八年的仗,大后方基本上都是人家萧何给治理的有理有条。

没有发生内乱,对于刘邦来说,这就是萧何的大功一件。

还有就是,萧何是刘邦的老乡。刘邦用萧何当丞相,比用张良要信任的多。

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让萧何当宰相的原因。

只要是政事,事无巨细,萧何都能处理的妥妥当当。他在当丞相的时候,制定的一些策略。到了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当皇帝之后,曹参当宰相的时候,还在沿用人家萧何制定的那一套办法。

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萧规曹随,就是这么了来的。

所以说萧何确实是一个难得的政治高手。

但是,萧何做的这些事情。张良若是来做的话,肯定只会比萧何做的更好,不可能比萧何做的差。

首先张良的家室就不一般,他家四世三公,父辈祖辈,全部都是在韩国当宰相,辅佐韩王。只是到了张良这一辈,秦始皇把全国给统一了。张良失业了,所以,他没有继承父亲宰相的职位。

还有一个,张良不想当大汉朝的宰相,是因为张良已经看清楚了刘邦这个人。刘邦是个可以共患难,不可以共享福的人。

所以对于张良来说,远离刘邦这种人,自己才会长命百岁。

总之,张良和萧何各有各的本事,也在自己的职位上发挥了最大的作用。这就够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