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 薛宝钗为什么喜欢林黛玉

网友提问:

《红楼梦》里即使没有薛宝钗,王夫人会喜欢林黛玉吗?

优质回答: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关于里面各类人物的研究和解读便层出不穷,对于问题中所说的“即使没有薛宝钗,王夫人会喜欢林黛玉吗”,有书君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别说没有薛宝钗,就算整个贾府只有林黛玉一个姑娘家,王夫人也不会喜欢林黛玉。

01,上辈人恩怨让王夫人对林黛玉本能排斥

王夫人和林黛玉是舅母和外甥女的关系,林母贾敏的哥哥就是王夫人的丈夫贾政,因此单从两人的关系来说,王夫人也不会喜欢最受宠爱的小姑子的女儿。

这一点,从林黛玉初进贾府便可略见端倪,在林黛玉去拜见贾政的时候,王夫人一路晾着她、为难她、考察她。那时候的林黛玉,还只是一个七岁的孩子,第一次到贾府,和王夫人并没有矛盾冲突,而王夫人却拿出当家夫人的手段来对付她,想来也是有上辈人的恩怨在里面,让她还未接触林黛玉,便本能排斥。

02,现实的差异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一是出身阶层差异。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虽然身处巡盐御史的官位,也是出身于钟鸣鼎食的书香世家,但并不在金陵四大家族之列。

后来他去世,林黛玉只能回到外祖母家寄人篱下,缺少一个显赫的家族。王夫人出身王家,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巩固自己地位的目的出发,都希望贾宝玉的妻子身份是四大家族里面的,就算不是宝钗,也不会选黛玉。

二是从身份和健康方面考虑。林黛玉早年丧母,这在古板的王夫人看来,是丧妇长女,属于古代一直流行的五不娶之列,如果给贾宝玉选妻子,林黛玉会首先排除在外。

何况,林黛玉身体不好,是从娘胎里带来的病症,一年到头断不了药,古代人十分重视子孙香火,黛玉这样的病身子,连自己都不知道能活到什么时候,又怎能传宗接代、延续香火呢?

03,性格的冲突进一步激发了两人的矛盾

就性格来说,王夫人和林黛玉是截然相反的两类人。王夫人是一个理性大过感性之人,甚至是冷漠,在她眼中,她谁也不爱。

大丫鬟金钏儿因为她的责骂跳井自杀,她想的不是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而是自己的当家夫人的面子和名声,轻轻松松就被薛宝钗几句话哄好。

就连宝玉挨打,她抱着“一片皆是血渍”的儿子,想的也是死去多年的大儿子贾珠:“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可见她对贾宝玉的爱,只是因为宝玉的存在,是她这样的一位正统夫人在贾府拥有一切的底气和基础而已。

而林黛玉,却恰恰和她相反,这是一位就连看到落花也要落泪的姑娘,她细腻敏感、多愁多思,聪明却不喜欢用心机,嘴上不饶人心底却善良。这样的两个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三观不合,又怎会相互喜欢呢?

何况王夫人心心念念的作为下半辈子依靠的贾宝玉,一颗心全放在林黛玉身上,单是从古代婆婆看儿媳妇的角度想,她也不会喜欢一个夺走了她儿子全部注意力的女子。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篇《红楼梦》,写尽人生百态,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红楼梦》,对于王夫人和林黛玉的关系,每个人也有自己不同的解读,您的看法又是怎样呢?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其他网友回答

我想即使没有薛宝钗,王夫人也不会喜欢林黛玉。

一、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的性格。

黛玉率真自然,不虚伪,不做作,接人待物全用自己的一片真心。

这样真性情的黛玉恰恰是王夫人不喜欢的。王夫人想要一个“圆滑世故、八面玲珑”的人做儿媳,而有个性、有棱角的黛玉不符合她的理想。

二、王夫人不欣赏林黛玉的才华。

读《红楼梦》我们发现王家对女儿的文化教育有限。王熙凤不会写字,王夫人、薛姨妈也从来没有展现过什么才艺。可见,王家人本身对学问就不重视。王夫人不会喜欢欣赏黛玉的才华,反而会认为黛玉是“不务正业”。她喜欢的是李纨那样的“标准媳妇”。

三、王夫人嫌弃黛玉体质不好,常年吃药。

黛玉体质弱,从会饮食便吃药,平时也经常“七病八痛”。王夫人又怎么会愿意儿子娶一个“药罐子”进门?

可这个丫头偏偏不知趣,总是“勾引”宝玉,处处“辖制”宝玉,这又怎么不让王夫人着急上火?又怎么会喜欢得起来。

四、王夫人认为与林家联姻不符合家族利益。

大家族子女的婚姻,从来不是纯粹的婚姻,往往都与家族利益结合在一起。

黛玉的家族虽然高贵显赫,但是到了林如海这一代,已经人丁稀少,没有什么近枝了。否则,黛玉也不会寄养在贾家。

作为贾家的当家主母王夫人一定会从家族利益出发,来考虑儿子的亲事。至于儿子喜欢什么人反而不重要。

五、王夫人不喜欢黛玉可能与贾敏有关。

贾敏是贾母最喜欢的孩子,未出阁的女儿本就娇贵,再加上贾母的宠爱,贾敏在家里的地位可想而知。王夫人就说过,贾敏没嫁人前是“何等的金尊玉贵”,可见贾敏这个小姑子在家里的待遇给王夫人的刺激不小。

从黛玉的性格、口才来推测,贾敏的脾气性格也应该和黛玉差不多。也是孤高自傲、目无下尘、牙尖嘴利、说话做事直来直去的。这样的小姑子难免不会被嫂子讨厌。只是,碍于礼节情面,王夫人只能忍着,当年不知受了贾敏多少闲气呢。

黛玉是贾敏的女儿,模样性格又和贾敏极像,所以王夫人可能把对小姑子的厌恶转移到黛玉身上,自然不会喜欢她了。

六、潜意识里王夫人就不喜欢漂亮、娇媚的女孩儿。

从王夫人对晴雯、芳官儿等人的态度,我们就发现王夫人对美女有一种天然的敌视感。

她认为漂亮女孩儿都是狐狸精,都一心想着勾引男人。为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不被狐狸精引诱变坏,她不惜毁掉自己的菩萨形象,对自己见不上的几个的女孩儿痛下狠手。造成了金钏儿、晴雯、芳官等人的悲惨结局。

虽然不好对黛玉动手,但是平时对她也是淡淡的,骂晴雯的时候也捎带着说一句“眉眼像你林妹妹的”。

对容貌不太出众的袭人、麝月等人,王夫人就没有什么过激的言行。

王夫人对俊俏的女孩儿如此反感,莫非是因为当年受过漂亮女孩儿的伤害?想想赵姨娘,答案应该就出来了。赵姨娘凭着美貌俘获了贾政,生下了一双儿女,独得贾政宠爱。这对王夫人造成了心理伤害,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对美女,特别是娇媚的美女,王夫人在潜意识里是一概讨厌、敌视的。

她又怎么会喜欢“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的林妹妹呢?

综上,即使没有薛宝钗,王夫人也不会喜欢林黛玉。

我是烟雨江南话红楼,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问题。个人认为不会。以下从几个角度解读下:

为什么黛玉不被王夫人喜欢,从王夫人对黛玉的行为态度可见一斑。可以从缘起(渊源),正面(直接对黛玉的态度),侧面(从对他人的态度上折射出来的)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缘起来看:黛玉初入贾府,就看到了贾母对自己小女儿贾敏也就是黛玉母亲的浓的化不开的爱:贾母为何如此偏爱黛玉,除了她从小孤苦伶仃无人照管,很大一部分是她让她想起了自己的女儿。她最爱的女儿,嫁到外地,且早亡,让她把对女儿深深的爱都放在外孙女身上。而你要说这个和王夫人有什么关系,这关系大了。我们往下说。从贾府的用餐落座和顺序可以看出,贾府中自己的女孩子地位比媳妇高很多。小姐们和贾母等长辈坐着,而王熙凤李纨等人要侍立在旁还要帮忙招呼,更别说同桌宴饮了。而曾经的贾敏便是贾家的掌上明珠,而从黛玉通身的气派和如兰似玉的气质才华,“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若柳扶风”,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她母亲一定也是一个诗书禀赋不俗,气质高雅、容貌超凡脱俗的美人,更何况还是大家的小姐。

我们可以推断曾经在黛玉母亲还未出阁时不管是身份地位和自身的状况,姿容寻常无甚才学的王夫人都是远远不及其一的。而从贾母对王熙凤的喜爱的字里行间知道贾母其实也不是很待见王夫人这个媳妇。所以王夫人对于贾敏就不仅仅是羡慕,更多可能是嫉妒讨厌甚至憎恨,因为毕竟她也是大户人家出来的,却差别如此之大。加上王夫人为人的阴狠,她也必定会把做媳妇的委屈和小姑子的优越的待遇相比。从她曾经描述贾敏的一句话就知道,里面的柠檬酸,都能浓缩成醋精了:“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你们自行感受下哈哈。然后现在小姑子去世,她女儿来了,又是一个天资禀赋很好的小姐,引起王夫人的内心不适,求此时王夫人内心的阴影面积。大家自行想象下,不言而喻。

二,从正面来看,王夫人对黛玉的称呼是大姑娘,称呼宝钗是宝丫头,称呼迎春、探春、惜春分别是二丫头、三丫头、四丫头。虽然丫头是比较低的叫法,但恰恰反映了那种亲密程度。姑娘是未出阁的叫法,本来是比较尊贵的,但是在王夫人这里还有另一层意思,这就不得不提到再次提到黛玉的母亲,王夫人的意思就是你就和你母亲贾敏一样,终究是要嫁出去的,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你们都是外人,而我才是独霸一方主政后宫的女一。三,从对外人的态度,这个最出名就是对待晴雯了。原话是“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同老太太走,我不曾说得。”包括:“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你天天作这轻狂样儿给谁看?你干的事,打量我不知道呢!……去!站在这里,我看不上这浪样儿!谁许你这样花红柳绿的妆扮!”眉眼像你林妹妹、病西施、轻狂样儿,不但是表达对晴雯的极其厌恶,还有指桑骂槐的意味,都说潜意识暴露的是最隐藏不了的心理,而王夫人根本不加遮掩地说出来,完全不顾及任何。最后王夫人逼死晴雯的事件也可以看出她对这一类的女孩子是多么憎恶,当然也从很多方面反映出她对黛玉的不屑和冷漠。

你说她怎么会喜欢上黛玉,不过是碍于贾母的情面不好说罢了,后面她在宝钗和宝玉的婚事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也是间接表现了对林黛玉的厌恶,而且那时候黛玉病情加重,还在弥留之际,她明明知道如果黛玉知道这件事,一定是致命打击,还是极力促成。或许从这个你就可以知道她到底是怎么“喜欢”黛玉的。回答完毕,欢迎大家一起探讨。最后放一张王夫人霸气侧漏的照片镇楼。愿大家周末愉快!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可以这样讲,王夫人不喜欢林黛玉,就像贾政不喜欢贾宝玉一样,是一种不能共情共商的相互理解,因为彼此不理解,所以都无法彼此喜欢上对方。

举个例子讲,无论在学校还是工作单位还是在家里,一般情况下,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都会喜欢中规中矩的听话的孩子,只有听话不作妖的孩子,才是他们喜欢的,因为他们被熊孩子折磨久了,总想有一个听话懂事的人帮助自己完成一些事,在学校,老师喜欢听话的三好学生;在单位,老职工们喜欢那些做事利落听话的新员工;在家里,家长谁也不喜欢那些没事乱折腾的熊孩子。

所以,王夫人四十多岁,将近五十岁,也是一个中规中矩的中老年人了,她的性情比较中立,但对宝玉保护的不要不要的,所以她也会喜欢那些性格温良谦恭让的女孩子,比如袭人,比如宝钗等,而对狐狸精一般眉眼的姑娘,是恨之入骨,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己婚姻不幸,才会将这种想法转嫁到孩子身上。

在整部红楼梦中,王夫人对于那些性格刚烈,勇于追求幸福的女孩子,都是很不喜欢的,比如晴雯,她认为晴雯会勾引男人,会把好孩子带坏,其实我们知道,晴雯和宝玉真的没有发生什么,只不过晴雯因为脾气暴躁,长得又好,所以才遭人嫉妒,最终惹得王夫人的注意,将她撵了出去。这让人想起了赵姨娘,也就是贾政的小妾,如果王夫人和贾政过的很幸福,王夫人大可不必防卫着宝玉身边的丫头,但是大户人家里面,很多时候,下人和主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就比如贾政和赵姨娘,可以讲,赵姨娘是王夫人和贾政婚姻里的小三,王夫人在其中肯定痛苦的不得了,但是她又不能表现出来,只好对自己儿子看的非常紧,对于那些她认为勾引自己儿子的女孩子,她都一一的撵走,先有金钏,后有晴雯,都是因为宝玉而起。

再就是王夫人总是以为黛玉长得眉目和晴雯一样,由此可见,她对黛玉是有意见的,而且一件还不小。这一点或许可以追踪到黛玉的妈妈和王夫人的关系之上。因为黛玉的妈妈是贾敏,在贾府中是很受宠的大小姐,也是王夫人的小姑子,而在当时的家庭环境中,小姑子的地位是要高于嫂子的,就相当于探春和王熙凤的关系,没有出嫁的小姑子,地位高于媳妇,所以探春每次提意见发脾气,王熙凤都是安静的不说话,这是大家规矩,其实这里面有没有矛盾呢?肯定是有,所以王夫人也很有可能把上一辈的恩怨延续到黛玉身上,对她有点意见。

再就是王夫人最珍贵的孩子就是宝玉了,为宝玉挑选媳妇,自然是作为父母最为重要的认为,每一个父母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过的不幸福,受连累,而黛玉自小身体弱,这在世家大族挑选媳妇时,是一个大忌,身体都不那么健康,肯定是受影响的,所以王夫人在这一点对黛玉也是有意见的。

所以即便没有宝钗,王夫人可能对黛玉也不会那么喜欢。

其他网友回答

即使没有薛宝钗进贾府,贾府之外并不缺少家庭富贵又戴着有“金锁”、本人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李宝钗、王宝钗、张宝钗们,贾府三春就个个戴着“金锁”,湘云还戴着“金麒麟”呢!

贾府豪门“出多入少”财政空虚还强撑着脸面修“省亲别墅”,最需要的就是“权力”与“财富”的联姻,正是所谓“金玉良缘”。这是整个贾府,尤其是财政最吃紧的荣国府的第一重要需求。

所以,即使没有薛宝钗,清贵的孤女、先天不足的林妹妹也是照样没戏的。

在贾母老祖宗的心目中,第一人选是“金麒麟”公候小姐史湘云,第二人选是皇商家的薛小妹宝琴。薛宝钗太过素净了,恐其将来福薄了些这是贾母贾政母子二人心中的一个梗,所以宝钗成了“大备胎”。

林妹妹在亲情上是贾母的“心肝肉儿”,在“宝二奶奶”的人选上根本不入流,父母双亡、本人体弱不是“福薄”的问题,根本就是“无福”之人呀!

宝玉爱上黛玉的时机不对,黛玉还是探花林如海巡盐御史之女的时候,宝玉正忙着梦见暗恋的“梦中情人”秦可卿,追求可卿的弟弟“初恋基友”秦钟,还有就是跟温柔妩媚的贴身丫鬟袭人姐姐厮混在一起“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热恋着。

等到秦可卿秦钟姐弟都去世了,感情上“空窗期”了,跟袭人姐姐也过了“蜜月期”了,宝玉这才带着“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林妹妹“共读西厢”。

可是等到“共读西厢”的林妹妹已经不再是现任巡盐御史的女儿了,已经是“一草一纸”都靠着贾府供应的父母双亡、无家可归的孤女了呀!虽然“宝黛爱情”不是“罗米欧与朱丽叶”,当然“宝黛爱情”的现实处境比“茶花女”还是要强些许多的。

可是问题出在贾宝玉不是张生,《西厢记》中的张生是一个肯为爱情读书进取考功名并且终获成功的贫寒书生。可是贾宝玉却是个家族已经开始败落,自己却一身纨绔子弟习气的“愤青”,宝二爷的生活理想就是做“富贵闲人”。

想一想,如宝二爷娶了住潇湘馆、吃燕窝粥、爱好葬花的诗人林妹妹,拿什么来供养她呢?仅有爱情是不够的………

版权声明